您当前所在位置:求职指导 >怎样将民族文化产品卖个好价钱?看看这些创业者怎样做
发布时间:2018-08-27
来源:
提到创业,大多数人能够想到的是科技、智能、现代化,等等,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科技落后、人才紧缺,创业只能“因地制宜”,选择新的打开方式——将少数民族地区特有文化艺术的商品价值挖掘出来。一方面,能够让濒临消失的民族艺术得到传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当地的脱贫致富。探寻民族文化与商业的结合点,需要创业者对民族文化有独特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小编搜集了一些相关案例,希望能够从中了解民族文化创业背后那些不一样的“成功因素”,为创业者提供借鉴。
民族特色才是最好的时尚
28岁的藏族姑娘东格央宗拉姆是青海泽库县一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她曾在美国特洛伊大学学习国际贸易专业,辅修服装设计。在美国学习期间,她穿着藏族的传统服饰走进类似GUCCI这样的店里,店员总是赞叹她身上的藏服,说非常喜欢,会去中国购买。这触发了东格央宗拉姆的创业思路,“既然美国人这么喜欢我们的民族服饰,我为什么不来做这个供应商?”把民族文化产品推向世界,这成为她的梦想。留学美国的央宗毕业后选择回国创业,在家乡泽库县创办了卓木坭龙玛服装发展有限公司。
东格央宗拉姆的家乡泽库县平均海拔3700米,风沙严重,多雪灾,气候恶劣,是全省15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在这里创办一家公司并非易事,缺乏人才是东格央宗拉姆遇到的一大难题。“当地女性就业率偏低,尤其是大龄妇女和有传统技术的女性,这更加坚定了我回家乡创业的想法。创立公司不仅能帮助当地人就业,还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东格央宗拉姆的公司入驻泽库县精准扶贫产业园,当地政府以每月每平方米10元的低租金为她这样的创业者提供了厂房。
“这件衣服,我设计时结合了旗袍和藏族服饰的特征,盘扣采用了旗袍的设计,但是领边是藏服特有的设计。”东格央宗拉姆在服装设计上结合了现代普通服装和藏族服饰的特征,使得产品更具有接受性。创业仅两个月,公司已经接到订单2000多件。其中,最大的一笔订单来自县里4所学校的教师制服。当时,校方想要定制西装制服,东格央宗拉姆拿着自己设计的带有藏族特色的制服去兜售,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民族特色才是最好的时尚。”东格央宗拉姆说。
让“小众”变得“大众”
“以前,村里只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妇女才会在农闲时拿出针线摆弄上一会儿刺绣。而今不同了,一块小小的刺绣就能带来几百元的收入,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拾这一门技艺。”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彦婷手工刺绣坊”的负责人陆婷这样说。这个1985年出生的侗家女孩,一直在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民族文化,怎么样才能让“侗族刺绣”变得更“潮”一点、更精致一点,让“小众”的侗族刺绣有变得“大众”的可能。用市场行为来推动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陆婷找到的路子。通过办手工刺绣培训班、开通电商平台推销侗族刺绣、研发刺绣衍生产品等一系列的探索,她让一个个濒临失传侗族刺绣技艺得到传承。现在,陆婷所在的“彦婷手工刺绣坊”刺绣产品不仅在国内热销,还在走出国门,远销英国、法国等国家。
“让做刺绣的人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陆婷清楚,要想做大刺绣产业必须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于是她自己出钱在各地开设刺绣培训班,教授年轻人刺绣技巧。目前已有500余人跟着她在学习侗绣,其中,近100人已经成为技艺娴熟的绣师。“刺绣真的很伟大,它能帮助穷人站起来。”陆婷自己也没有想到,通过市场行为不仅达到了保护侗族文化的目的,还为家乡的老百姓们绣出了一条致富路。
用互联网+推广黑陶
黑陶是青藏高原有数千年历史的生产生活器皿,班玛黑陶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特殊的泥土经过发酵、捏制、打磨、熏黑而成,不加入任何化学成分,材质具有富含矿物质、通透性好等特性,深受藏区人民喜欢。青海省班玛县的藏族青年谢格太出身黑陶世家,祖辈是果洛有名的黑陶技师,他本人也掌握传统黑陶制作技艺。近些年,从事黑陶加工的人越来越少,这项技艺存在失传的可能,谢格太感受到自己的价值。2014年3月,谢格太成立班玛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谢格太介绍黑陶工艺特点。
谢格太一边钻研黑陶技术,一边密切关注陶器的发展。在藏区,黑陶是装酥油、青稞和盛水、烧水、做饭普遍使用的器皿;而在内地,很多人将其当作工艺品在家中陈设。“黑陶不仅是生活中的用具,更是民族艺术的载体,可开拓更大的市场。”谢格太说。在开发过程中,他不断加强产品的设计,突出藏区民族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事业发展规划,谢格太还将扩展黑陶产品的销售渠道,一方面要走出班玛县,在果洛州及西宁市建立营销点,扩大线下销售;同时,要加大产品的互联网推广力度,增加网上传播,让更多人知晓黑陶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给了谢格太很多帮助。近年来,班玛县和果洛州不断加大对地方非遗项目的支持,文化部门授予谢格太“非遗传习人”称号,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同时对其公司在运转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也给他提供了各种创业交流平台,对接各类培训资源,夯实其创业能力。谢格太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很多人都在看着”。
政府的支持造就唐卡村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从2006年起,因为唐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收藏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升温态势。著名唐卡艺人扎西尖措、曲智兄弟在青海同仁县开办热贡龙树画苑,集中培养唐卡艺人的重点传习机构。在热贡龙树画苑已经出师的的260人中,有16名徒弟的年纯收入已经超过100万元,30多名徒弟年收入超过50万元。
热贡龙树画苑所在的吾屯村,从事热贡艺术产业的户数达到90%以上,可以说是“家家做画、人人从艺。”对于这里的贫困户来说,他们大多都具有绘制唐卡的技能,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当地政府以到户产业资金、低保补贴等方式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将唐卡技艺转化为家庭唐卡特色产业。当地政府还成立热贡艺术研究所,举办唐卡技艺大赛、热贡艺术节、国际射箭邀请赛等一系列文化和艺术活动,为以唐卡为代表的热贡艺术打开知名度,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热贡艺术创作展销窗口。
为了宣传同仁县的特产唐卡,当地政府近年来成立热贡艺术研究所,举办唐卡技艺大赛、热贡艺术节、国际射箭邀请赛等一系列文化和艺术活动,为以唐卡为代表的热贡艺术打开知名度,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热贡艺术创作展销窗口。
在同仁县,像热贡龙树画苑这样规模的画苑已有12所,非遗传承中心25座。目前村内31户153名贫困户已实现收入稳定。
“非遗”传承困难重重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服饰传承人,杨海燕在创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富达民族服饰工艺有限责任公司以前,是开民族服装店的,因游客启发,她开始专心于本民族服饰的研究与保护,2008年4月成立了富达公司。公司集研发设计、服饰制作、刺绣传承保护、民族餐饮体验为一体,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的传承和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开发,先后开发生产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裕固族服饰工艺品三大系列150个种类,注册的“红缨帽”商标并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有4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但在“非遗”传承中,杨海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几年前,杨海燕公司的产品得到了一个青岛的外贸公司认可,这家外贸公司要订购40套服饰,希望两个月内交货。但杨海燕却接不了这个订单,“那时候我们只有9名工人,衣服全是纯手工制作的,生产效率很低,40套衣服,我们一年也做不完。”2016年,上海一家外贸公司在兰州淘宝馆看到裕固族服饰的信息,主动找过来寻求合作,几十万元的生意也是因为生产能力不足而错过。当年,她只有20多名工人。“有市场,却提供不了东西。” 杨海燕只能叹息。
杨海燕还有一个心结:裕固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又分为不同部落,因而对于服饰上的不同图案的解释存在着偏差,没有办法将内在文化含义很好地挖掘出来。
“这种东西我们不能胡说,至少得参照一些历史的东西,需要有人用文字的形式去把它们整理出来,让口径统一起来,一致对外推广。现在并没有这样的人,去挖掘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我自己想做,但是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杨海燕对此亦颇感无奈。
“裕固族是甘肃所独有的,又具有优秀的、独特的服饰文化,完全可以成为代表肃南的文化名片之一,希望裕固族服饰文化可以传递到外地,裕固族的服饰元素可以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衣服上。”杨海燕满怀憧憬。
在这些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坚持与创新,其中,政府的支持不可或缺。将无可替代的宝贵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传承。
职场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