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求职指导 >工厂打工笔记:如果梦想无法实现,也要努力生活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
我最近发现,“我太难了”成了很多年轻的朋友流行口头禅。
这话原本来自快手网红giao哥的土味搞笑视频,视频中giao哥双手扶额,神情苦涩,说最近压力很大,背景音乐比二泉映月还惨。
这视频怎么一夜之间就流行开了呢,大概是参透了喜剧的悲剧内核吧——经历了现实的“蹂躏”,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自己每天累死累活在图什么,一想到梦想还没有起步,已陷入这种平庸之中,就万箭穿心……
面对艰难的生活,不丧不佛真的很难做到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梦想的破灭和失望,也习惯了和这件事打交道,在流水线上重复相同的动作,数百遍千遍,以最“庸庸碌碌”的方式生活,反倒比一线城市的白领们更积极乐观。
他们就是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打工者。我今天分享的这本《南下打工记》就与他们有关。
作者米周在欧洲留学5年,是工程师院校的优秀学员,学的是能源动力,研究的是飞机发动机,梦想着拥有一家和飞机有关的公司。然而,他回国后却先去了南方的一家小厂,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打工生活,并记录下那里打工者的生存状态。
或许从这些打工者的故事里,我们会明白,当梦想什么的不再被提起的时候,每天为什么还要努力地生活。
01 “没办法啊,没钱啊!”
莲嫂是厂里新招的焊锡工。
在厂里,焊锡工位是大家最不愿意做的,因为属于对健康有害的工种。
但莲嫂却说,自己能找到这份工作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这里的工厂招工,尤其是招女工,对年龄都是有要求的,条件好些的地方只招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接近三十岁的女工就只能去一些电子厂,年纪再往上,就不要挑工作了,还有企业要就知足了。
莲嫂四十多岁了,没有选择。
照理说,因为焊锡工位对人体有伤害,工资也要比其他工位高,但因为她刚来,工资反而是全生产线最低的,不仅如此,每月连几十元的健康补助都没有。
但她却看得挺开,因为这毕竟是份稳定的工作,意味着老家的老人和小孩能收到一份稳定的生活费。
老人们在家种地也挣不到什么钱,两个孩子还要上学。
每个月,她和老公会把大半的工资寄回老家,只留给自己很少的一点点。
她说,好在公司包吃包住,不然就惨咯。
因为做的是有害工种,晚上可以不用加班,所以每天五点半下班以后,她还会赶到附近另一家工厂打工,从六点一直到做到晚上十点。
说起这些辛苦,莲嫂咧嘴一笑:“没办法啊,没钱啊!”
那两个“啊”拉得特别长,语气和城市年轻人互相开玩笑说“没钱”时一模一样。
莲姐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蜡笔小新的爸爸。
这个叫原野广志的中年男人是个普通的上班族,背着32年的房贷和36期的车贷,为了养活妻子、儿子、女儿和一条狗,经常加班到很晚,勤勤恳恳在公司干了那么多年,却一直没有升职加薪,每天晚上到家能喝上一杯鲜啤,周末看看棒球比赛就觉得很满足。
仔细想想,无论是在南方的小工厂,还是大城市的格子间,普通人的生活是如此相像,大家就像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齿轮一样运转,但并不可悲。
02 人都是逼出来的
螺丝姑娘S是米周的同事,她在工厂里做些文员的工作,薪水不多,一个月一千多元。
之所以称为螺丝姑娘,是因为在她刚进公司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做,只好让她去做最基础的工作——整理螺丝,把各种螺丝零件登记到系统里,整理分类。
连接电话这种最平常的工作,S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总是畏畏缩缩。
一次,电话响了,办公室里只有她一个人,但她却像没听见一样坐在那里,老板进来看到很不高兴,把她批评了一通,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不敢……”
没过多久,办公室的电话又响了,老板在里屋大声喊:“谁都不许接,S,你来接,五声之内不接起来你明天就不要来上班了!”
逼不得已,S接起电话,呆了半天。
电话那头等不及喂了一声,她才声音颤抖地也回应了一声“喂…..”。
后来,米周让她找一种塑胶手板,要求含量是PA+20%GF。
任务布置下去,S打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通电话。
起初,电话接通以后她就问人家:“你好,我想买塑胶手板,多少钱?”对方直接就挂断了。
接着她又打了第二、第三、第四个电话,询问的句式慢慢变成了“您好,我是珠海这边一家公司,我们想做PA加百分之二十GF的手板……尺寸是八百乘六百……我们要开发票,要十七个点的增值税发票……你们能不能先寄两个样品过来?……要多少钱呢?……送货多久?……运费要多少钱,谁来付?”
不知打了多少通电话,终于找到了这种塑料手板,她得意地告诉米周,她现在知道了,原来PA是尼龙,GF是玻纤。
米周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他其实也不知道PA+20%GF这种专业术语是什么意思。
S说:“我猜的。供应商告诉我说,很难把百分之二十的玻纤加到尼龙里去,所以很显然嘛!”
后来米周问她,为什么这么努力。
S说有段时间她帮助领导在人力资源网上找简历,原本她是大专英语系毕业,有英语四级证书,跟周围的人相比还挺得意的,但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却发现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头衔的大专生都有四级甚至六级的证书,忽然觉得自己“很廉价”。
心情低落了一阵之后,能够做的,也就是不断地逼迫自己去提高,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让一切从头开始。
走出象牙塔,即便有再大的梦想,多少都会面对初入职场的恐惧,也会让你发现自己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于是有些人心态就变了。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去面对“无用”的自己,“平庸”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的迷茫和沮丧,只不过是因为丧失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勇气。
03 “我想当一个作家,像戴尔·卡耐基那样,写给工友们看”
虽然在同一家工厂打工,办公室和车间只有几米之遥,但是两个地方的人却好像隔着千山万水。
米周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却还是没找到什么机会跟这些工友们打成一伙,了解他们的生活。
没想到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机会来了。
当时坐在他旁边的两个女工在谈心,一个姑娘正劝她的工友:“……所以你要多读书,才能够看得开……”
对方问该看些什么书,她说:“《做内心强大的女人》,戴尔·卡耐基写的,很好看,推荐给你。”
米周在一旁插了一句,卡耐基的书不错,两人这就算认识了。
这个姑娘今年十九岁,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姓何,具体叫什么名字,米周也不知道,只是跟着大家叫她何妹。
她是车间年轻女工人中的“知心小妹”,大家遇到什么问题,中午吃饭的时候都会来找她聊一聊,大都是关于父母,亲人,家庭,以及感情上的事,问问她该怎么办。
何妹看过书比普通工人要多,但大部分是“自我帮助”和“成功学”一类的书,教人如何挣钱,如何生活,里面全是些“宠爱自己的女人,连上帝都会宠爱她”这类的话,空泛,但对打工者来说却很有激励作用。
整天忙着帮大家“解决”生活和挣钱的烦恼,但何妹自己的烦恼却和这两者无关。
她之前在广州做过一阵子服装导购,去过一些图书馆,但来了现在工厂所在的三灶镇后,发现这里什么都没有,连本书都难找。
她觉得,一个地方有了图书馆和博物馆,即使不去,住在里面也觉得自己有文化,有那些东西在身边,人活着就会觉得不一样。
为了挣加班费,三灶的绝大多数工人都很喜欢也很愿意加班,但何妹不喜欢。她说“喜欢加班是因为他们不工作就无处可去,加班是他们转嫁烦恼的一种方式。我和他们不一样,我要时间看书的。”
何妹的烦恼很快就消失了,她终于在镇里找到了“图书馆”——一三灶唯一的书店。
里面的书都是脏脏旧旧的,书店里的人都蹲在书架前翻书,只看不买。何妹也是其中之一,她看书很慢,一个小时只看了十几页《和平与战争》。
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妹跟米周说了自己的“志向”,简单得不可思议——把胖子老板“图书馆”里所有的小说都看遍。
她还说自己想当一个作家,像戴尔·卡耐基那样,写给工友们看。
这个梦想,或许真的只是一个“梦想”,但并不会对何妹造成什么打击,因为她是一个在没有图书馆的地方找到了书店的人。
有时候,梦想啊,理想啊这种东西,并不是一定要实现的,而是种精神寄托。
✎✎✎
“我太难了”,大约是每个社畜的心声。
成为社会人后,全世界的人都叫你一定要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最可怕的就是你不得不努力,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但是努力的时间越久,你可能越能认清现实,世界不是围绕着你转的。
就像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一年的薪水只能在这座城市买两平米的楼板,不得不承认每天早晚高峰的人群沿着地铁站的栏杆缓缓行进的样子像农场里涌入栅栏的牛群,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只是个普通人,要爬起来上班,要完成KPI,要交房租,要还信用卡.......
这时就会想,自己到底还能努力什么呢。
很多反映打工者的文字,会渲染他们如何艰辛不易,因为这会引发其他人的共鸣。但实际上,从《南下打工记》里能看出来,打工者可能根本不会想这么多,他们想的很简单,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活得更好,
即使从物质条件等方面讲,确实总会有不如意。但他们非常善于面对现实,每一次梦想破灭后,再找一个梦想,如果一下子找不到,那就做好手头的事情,然后好事自然就随之而来了。
就像《百年酒馆》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好好活着,对我来说,活着意味着起床、上班、睡觉、吃饭、照顾好自己、维护好身边人的关系…….不是什么有趣的生活,但你还是继续生活下去,因为总是会有变好的可能,有时候日子过的好,即使过得不好,你也知道会有还行的一天的,可能还会有很棒的一天,所以你休养生息,看看生活会给你什么。
职场资讯推荐